邓稼先凭借一己之力,推动了新中国核事业的发展,虽然他的人生只有短短62年,却默默奉献了大半生个人配资网,最终荣获了5项国家级重量级奖项。然而,这位无名英雄的工作投入,差点影响了他孩子的前途。
1970年,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独自一人,乘坐长途车辗转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。作为一个从小拥有“知识分子爸爸”的女孩,她并未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拥有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。刚到建设兵团不久,她就被安排进一家工厂工作,环境极为艰苦,食物匮乏,连被褥都是拼凑着用,一块野菜馍馍要吃上好几天才能吃完。
熬过第一个艰难的年头后,邓稼先仍然挂念着女儿。他放弃了本应休息的宝贵时间,带上几罐省吃俭用在戈壁滩上积攒的肉罐头,历经20天的长途跋涉,终于赶到了女儿身边。看到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着罐头,他内心酸楚难言。
邓稼先深知那种生活的艰苦,正是老一辈打江山的奋斗精神的体现: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累,更不怕死。”可女儿当时不过16岁,是个毛头小孩,怎能承受这种折磨?然而,邓稼先心里却默默思考:“我这两个孩子都不是孬种,怎么会吃不了苦呢?”
展开剩余78%事实上,虎父无犬子。邓稼先在年轻时,就展现出“视名利如粪土”的豪情壮志。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,邓稼先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,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文人气节。
1937年,“七七事变”后,北平沦陷,日本军队横行霸道。为平息反抗,日本人逼迫工人和学生参加庆祝活动。邓稼先怀着浓烈的爱国情怀,暗中组织同学们游行示威,甚至在校长面前撕毁日本军方私发的传单。
这一举动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注意,为了保护邓稼先,且让他继续学业,父亲邓以蛰动用关系,将他送往昆明学习。不久后,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。在学习期间,他笔记本上清晰地记载着父亲的教诲:“要学习科学,用科学救国家于水火。”
怀揣着满腔热血和对父亲教诲的感激,建国前夕,邓稼先远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,不到两年便完成所有课程,成为26岁时最年轻的物理学博士。年轻英俊的他,甚至被身边人调侃为“娃娃博士”。
毕业不到一年,面对美国开出的优厚条件——十万元年薪、免费住房及丰厚研究经费,他毫不犹豫地拒绝,选择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,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理想与使命。
当时中苏关系恶化,苏联停止对中国援助,美国基于意识形态及地缘政治的压力也层层制约中国。核威胁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。回国后,邓稼先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,作为助理研究员潜心研究原子核理论。凭借掌握的世界顶尖核知识和极度严谨的工作态度,1958年他被秘密任命为原子弹设计负责人,工作地点也从相对安稳的环境,转移到荒凉的大漠孤烟之地,一呆就是28年。
在隐姓埋名之前,邓稼先曾拥有一段幸福的家庭时光。他和妻子许鹿希育有一儿一女,四口之家其乐融融。邓稼先不仅是工作上的劳模,还是家庭中的好帮手,常常帮助妻子料理家务,只要有空,便围着两个孩子转,尤其疼爱大女儿邓志典。每当女儿亲口喊他“好爸爸”,他的脸上便露出满足的笑容。
小儿子邓志平则调皮不停,缠着父亲一起捉蛐蛐儿、放鞭炮。尽管妻子有时责怪他过于溺爱孩子,邓稼先却耐心解释:“小孩子,这个阶段不玩,什么时候玩啊?”
但实际上,工作占据了他大量时间。1958年以后,他几乎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宝贵机会。工作机密极高,他无法对妻子透露任何消息,妻子许鹿希体谅他的事业,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。
因此,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指导。1977年,邓稼先与同事谈及子女的未来,几乎所有国家功勋子女都面临类似问题: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监督,学业常遭遇困难。
邓稼先心知肚明,自己日理万机,亏欠着这对儿女。高考恢复后,女儿邓志典当时在一家皮箱厂做普通工人,学历仅有小学。戈壁滩上劳作的艰辛让邓稼先难以释怀,幸运获得三个月休假期间,他放下工作,亲自教孩子们学习,借用那些被翻烂的课本,带着孩子们读书到凌晨三点。最终,两人都考上了当时的普通大学。
那么,邓稼先的两个孩子后来发展如何?由于内蒙古插队经历,邓志典亲眼见证建设兵团成员因长期营养不良出现的身体变化,这激发了她对医学的浓厚兴趣。她本科坚定选择医学专业,最终留在国外工作并定居。
弟弟邓志平则选择了工科深造,毕业于重庆大学后,加入四川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,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母亲。他为人低调,不愿被媒体关注,退休后仍积极参与大学教材的编写工作。
1986年夏天个人配资网,邓稼先因病去世,他的两个子女都成为了重要科研工作者。薪火相传,这或许是对这位伟大父亲最深切的告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